第137章 恶臭(1 / 2)

按石安之的心得,李步蟾准备这么分配。

第一道四书题,占两个时辰。

大明科举的制度设计,是“首重经义,兼通实务”,这就突出了“三重”,重首场,重首题,重首句。

第一篇文章是能否过关的重中之重,必须反复推敲。

第二道四书题,与第三道五经题,各占一个时辰。

这两道题的目的,是考察考生的底子,尤其是专经科目,只需将自己所学发挥出来即可。

后两道题,加起来一个时辰。

这两道题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,只是一个添头,只要答完,在水平线上,没有硬伤不出笑话就行。

“如恶恶臭”,这是第一道四书题的题目。

李步蟾不由得揉了揉眼睛,这不是巧了么,这不是?

考前石安之帮他押过题,四书当中,冯驯最喜《孟子》,《孟子》当中,冯驯最喜“民为贵”。

由此,石安之给他出的题当中,最多的就是这个类型,诸如“民为贵”“君之视臣如手足”“善政得民财”“无恒产者无恒心”都写过了。

既然石安之有这个本事,长沙府的书香门第自然也有不少高人,他们近水楼台,比石安之了解得更深,不然张子云也打探不到那些个小道消息。

冯驯久经沙场,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,估计他预判了所有人的预判,出了眼前这道“如恶恶臭”。

他不按套路出牌,你们不是知道我最喜《孟子》么,那好,我给你们出《大学》。

“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,此之谓自谦。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”

两个“恶”字,第一个是动词,念“勿”,是“厌恶”之意,第二个才是恶,用来修饰“臭”。

此处的“臭”字,也不是“臭”,而是念“嗅”,是“气味”之意,包含了所有的味道,并非仅指臭味。

“如恶恶臭”加上“如好好色”,是嗅觉加上视觉,强调人对善恶的态度,是一种天然的本能反应。

可惜,冯驯的预判,未竟全功。

石安之虽然没有押过“如恶恶臭”,却是出过“西子蒙不洁”,这句出自《孟子》的“离篓下”,两句话的大意相近,说的都是君子要诚意慎独,远离道德上的“污臭”。

李步蟾的那篇文章,还得到过毛伯温的表扬,说那篇文章立意高,理气足,读来有韩海苏潮之势,置于应天乡试都可称佳作。

只要将那篇文章稍作修改,直接就可以拿来用了。

唉,李步蟾摇摇头,没办法,人品爆发,拦都拦不住。

有了这篇文章打底,一下倒腾出了一个半时辰,时间就充裕了。

李步蟾没有急着动笔,而是闭着眼睛,想起了破题,毕竟题目不同,后面的几股可以切换,破题可是不行。

过不多时,李步蟾眼睛一睁,乐滋滋地在草稿上写了起来。

“夫臭者,气之达于鼻者也。孟子取譬于德,盖谓善之必彰,犹臭之不可掩焉。”

“甚矣!德之有臭也,非若兰芷之谓,实乃仁义之发也。君子之德,岂外饰乎?”

“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