线索如断线的风筝,飘渺难寻。李明将希望寄托于另一个方向——陈阁老。国子监那次风波,陈阁老轻描淡写压下“妖才”之议,又赠《漕运通考》,其态度耐人寻味。父亲李承宗也暗示,陈文瑞阁老乃真正心怀天下、通晓实务的能臣,若能得其指点,对李明乃至李家都大有裨益。
这日,李明备了厚礼(主要是江宁土产和几方好墨),由父亲李承宗亲自引荐,前往陈府拜谒。
陈府位于京城西城,闹中取静。门庭并不显赫,甚至有些简朴,但门前古柏森森,石阶洁净,透着一股沉淀的厚重感。门房通报后,一位须发皆白、精神矍铄的老仆将他们引入府中。
穿过几进院落,格局疏朗大气,庭院中多植松竹,少奇花异草,书房外更有小池一方,几尾锦鲤悠游其间。书斋名为“守拙斋”,与积微巷刘阁老的书斋同名,但气象更为开阔沉雄。
陈文瑞阁老正在池边投喂锦鲤。他穿着半旧的深青色直裰,身形清瘦,面容儒雅平和,眼神温润中透着阅尽千帆的睿智与洞察。见到李承宗父子,他微微一笑,放下手中鱼食:“承宗来了,这位便是令郎吧?果然少年英发。”
“学生李明,拜见阁老。”李明上前,依礼深深一揖。
“不必多礼。”陈阁老虚扶一下,目光在李明脸上停留片刻,仿佛要穿透皮相,直抵本心,“坐。尝尝老夫自己种的野茶。”
书房内陈设古朴,书卷盈架,一尘不染。分宾主落座后,李承宗略叙别情,便直入主题,谈及漕运改革之艰难与掣肘。陈阁老静静听着,偶尔插言一两句,皆切中要害,对漕运积弊、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的关系了然于胸。
“积弊如山,非一日之寒。”陈阁老轻叹一声,“欲破此局,需有雷霆手段,更需润物无声之巧劲。明儿在国子监那篇‘臆测’之文,倒是给了老夫一点启发。以‘工’治漕,厘定章程,严核工料,考校匠役,或可破其耗蠹之基?”他看向李明,眼中带着考校和鼓励。
李明心头一震,这正是他结合《盐铁论》和《漕运通考》,苦思冥想的方向!他立刻将心中关于设立独立于漕运衙门之外的“河工稽核司”,专司漕船修造、闸坝维护、物料采买的监督核算,并引入类似“考工记”的标准化、责任制等构想,条理清晰地阐述出来。虽显稚嫩,但思路清晰,切中时弊。
陈阁老听得频频点头,眼中赞赏之色愈浓:“好!思路开阔,不囿于成规。虽细节尚需打磨,然其骨架已立。承宗,令郎于实务一道,颇有天分,假以时日,必成大器。”
李承宗连忙谦逊,但脸上难掩骄傲。
陈阁老沉吟片刻,起身走到书架最深处,取出一个用黄绫包裹的狭长木匣。打开木匣,里面是一部纸张泛黄、装帧古朴的线装书册,封面上是几个苍劲的篆字——《前朝治河方略辑要》。
“此书,”陈阁老的声音带着历史的厚重感,“乃前朝水利大家潘季驯主持编纂,集数代治河名臣之心血,详述黄河、运河治理之方略、工法、得失。虽朝代更迭,然其‘束水攻沙’、‘以河治河’之精要,于今仍有大用。尤其内中关于运河清淤、闸坝联动、汛期防护之法,或可为汝漕运新策之借鉴。”
他将书册郑重地递给李明:“水利乃漕运之根基,亦为社稷之命脉。此书,便赠与你。望你细读深思,莫负所学。”
李明双手接过这沉甸甸的书册,心中激动万分。这不仅是一部珍贵的典籍,更代表着陈阁老的认可和期许!他再次深深一揖:“谢阁老厚赐!学生定当用心研读,不负阁老期望!”
就在这时,守在书房外、被陈府肃穆气氛压抑得大气不敢出的张铁柱,大概是想活动活动腿脚,往旁边挪了一步。不料脚下不知被什么绊了一下,一个趔趄,壮硕的身躯如同失控的攻城锤,直直撞向旁边花梨木高几上摆放着的一个釉色莹润、青花发色纯正、绘着缠枝莲纹的敞口笔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