尧舜
五月中旬,清河兵备道马士英带着一群凶神恶煞的开原镇抚兵,对照王御史《东林点将录》所记名单,挨个上门,搜遍京城,向东林好汉们追赃助饷。</p>
除了叶向高、侯询等已经投靠平辽侯的东林党人,《点将录》上提到的官员,一小半已经亡故,还有一部分此时没在京师,再刨出几个为民做事的好官,最后剩下的,还有三十二人。</p>
而平辽侯规定的八百万两助饷,现在还空缺三百万两。</p>
最后这三百万两自然就落在了这三十二个倒霉蛋身上。</p>
当马士英发现这三十二人大半都是御史,而且个个富得流油,他愤怒了。</p>
想到自己在平辽侯手下兢兢业业做事,每年俸禄才不过区区百两,加上商贸公司分红也才一千多两,而这些被称为清流的“天子耳目”,嘴巴一张一合,舞文弄墨,一道弹劾奏章发出去就敢讹诈被弹劾者千两银子,马士英心中如何能够平衡。</p>
几位御史不知大祸将至,嘴巴又臭又硬,弹劾马士英是张汤、来俊臣一样的酷吏。</p>
他们很快受到了马士英的特别关照,具体手段与历史上李自成考掠京官类似,一番折腾后,从三十二人家中抄没白银四百万两,共计追赃九百万两,超额完成了平辽侯交给他的任务。</p>
与此同时,在康应乾的安排下,京城勋贵带头捐献粮食,犒赏城外驻守的勤王军——其实大部分都是流民——在他们的带动下,京城官员与豪商纷纷捐献,很快凑够五千石粮草。</p>
之后,随靖难大军而来的数万流民渐渐散去,北京城秩序开始恢复正常。</p>
崇祯元年五月十日,皇后传懿旨:召信王入继大统!</p>
同日,内阁与平辽侯对外颁布大行皇帝遗诏:</p>
“若夫死生常理,人所不免。惟在继统得人,总社生民有赖,全归顺受,朕何憾焉?皇五弟信王由检聪明凤著,仁孝性城,爰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,否绍伦序,即皇帝位。”</p>
信王抵达京师之前,平辽侯率几位元老向其连呈三道劝进笺。</p>
前两道劝进笺,信王是分别是这样回复的:</p>
一:览所进笺,具见卿等忧国至意,顾予哀痛方切,继统之事岂忍遽闻!所请不允。”</p>
二:卿等为祖宗至意,言增敦切,披览之余愈增哀痛,岂忍遽即大位!所请不允。”</p>
直到制度,过不了多久,平辽侯便会用上,早些学会,到时轻车熟路,岂不更好?”</p>
听康应乾这样说,刘招孙一副冷漠脸上,勉强挤出了点笑容,暗暗对自己道:原来当皇帝还需要彩排的。</p>
康应乾见平辽侯愁眉不展,知道他还在想着金虞姬之事。</p>
靖难之役开始后,骑兵营、两个近卫军先后朝朝登州方向派去塘马,情报局也派人去那边打探,最后综合各方情报,得知裴大虎沈炼率两百多人护卫安远将军母女逃出文登县城,一路望威海卫而去,沿途伤亡惨重,最后在鹰嘴港登船,便再无消息。</p>
曾其孝、宋应昇、吴襄、杨起隆这四个罪魁祸首,眼见袁崇焕乔一琦在辽南势如破竹,即将登陆山东,他们从威海卫返回来后,也不敢再回京师,据说最后率数千残兵沿运河南下,已经不知所踪。</p>
平辽侯知道这些事情后,愈发自责,情绪也更加忧郁,平时在外面和将官相处还好,私下里面对康应乾他们时,便变得沉默寡言。</p>
有好几次,康应乾都看见平辽侯一个人发呆。</p>
康监军虽然不了解抑郁症或者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存在,不过他也能感到这位年轻主公悲怆欲绝,这些天每有闲暇,康应乾便主动来找刘招孙说话。</p>
“平辽侯,眼下还是当以大局为重,等信王登基仪式结束,给你加官进爵,到时多拍些人去天津卫、威海卫,还有辽南细细寻找,总会找到蛛丝马迹的。”</p>
“咱们还是来推演一下,明日信王入城后的应对措施,老夫派人打探过了,都说这朱由检并非等闲之辈,小小年纪,便有胆识魄力,还懂韬光养晦,想控制好他,咱们还得多动些心思。”</p>
刘招孙对康应乾点点头,眼中立即恢复凌厉神色。只要聊起公事,他就能让自己保持精神集中。</p>
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关于朱由检的记忆,抛开末代君王这个身份不讲,朱由检本身的经历也足以算得上是个悲剧。</p>
朱由检与朱由校是同父异母兄弟,从小共同生长于父亲太子宫中,两人相差不过五岁。</p>
朱由检的圣母贤妃刘氏,初入宫时是淑女,万历三十八年生朱由检,不久失宠被遣,郁闷而死。</p>
当时,朱由检才五岁,父亲朱常洛,将他托付于选侍李氏抚养。</p>
东李,为人仁慈,以母道待之,多方调教朱由检品德,朱由检由此养成过分坚毅性格,为他以后悲剧命运埋下伏笔。</p>
“听说信王为庄妃抚养长大,康监军,以后可多从这里着手。”</p>
康应乾抚须叹服,大声称赞道:</p>
“平辽侯果然是洞悉人心,一言便切中要害,佩服佩服!”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