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章 找到凶手(2 / 2)

夕阳熔金,将清源县衙后宅染上一层温暖的橘色。李明独自坐在自己房间的书桌前,窗外竹影婆娑,在书案上投下摇曳的光斑。他面前摊开着那本失而复得、却沾着钱多多汗渍的《论语》。他用干净的布帕,极其仔细地、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书封和书页,仿佛要拂去那令人作呕的痕迹,也拂去白日里那场风波带来的最后一丝阴霾。

掌心的疤痕在动作间传来隐隐的刺痛,却不再令人烦躁,反而像一枚沉甸甸的勋章。

脚步声在门外响起,带着几分犹豫。李明抬起头。钱多多那张依旧有些苍白的胖脸出现在门口,眼神躲闪,手里紧紧攥着一卷抄写好的纸张,正是那篇《大学》的罚抄。

“李…李明…”钱多多的声音干涩发紧,带着从未有过的低姿态,“我…我来还书…还有…夫子的罚抄…”他不敢看李明的眼睛,低着头,将书和抄好的纸张放在门边的矮几上,转身就想溜。

“等等。”李明平静地开口。

钱多多的身体瞬间僵住,如同被施了定身咒。他艰难地转过身,脸上带着一丝惊恐和认命般的灰败,仿佛等待着最后的审判。

李明站起身,走到矮几旁,拿起那卷抄写。纸张上的字迹歪歪扭扭,墨迹浓淡不均,显然是在巨大的压力和恐惧下仓促完成。他并未细看内容,只是将其卷好,放在一旁。然后,他拿起那本擦拭干净的《论语》,走到钱多多面前。

钱多多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,眼中充满了戒备和不解。

李明却并未将书递给他,而是从自己书袋里,取出另一本书。那是一本半旧的《孟子》,书页边缘同样磨损卷曲,不同的是,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楷的批注——那是父亲李承宗早年读书时的亲笔心得,字字凝聚着心血和感悟。他将这本批注满满的《孟子》,连同那本擦拭干净的《论语》,一起递向钱多多。

“?”钱多多彻底愣住了,茫然地看着李明,完全不明白他的用意。

“《论语》是你的,拿回去。”李明的语气依旧平静,听不出喜怒,“这本《孟子》,是我父亲早年所读,内有批注。送给你。”

钱多多如同被雷击中!他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,看看李明平静的脸,又看看递到面前那两本书,尤其是那本批注满满的《孟子》,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!送…送给我?这…这怎么可能?!他刚刚还那样恶毒地针对他!

“为…为什么?”钱多多干涩地问,声音带着巨大的困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。

李明看着他那双充满迷茫和戒备的眼睛,缓缓开口,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,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:“《孟子·告子上》有云:‘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’人皆有四端,如人之有四体。师兄今日所为,非无羞恶、是非之心,不过一时蒙尘,为外物所蔽,如同行舟逆水,偶入歧途。”

他顿了顿,目光落在那本批注满满的《孟子》上,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:“‘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’。夫子今日之罚,罚在‘修身’。然修身之本,在于正心明理。此书批注,或可助师兄于‘学而不思则罔’之际,略窥门径,明辨是非。他日若有所得,能正心诚意,不负令尊‘永昌’之望,岂非善莫大焉?”最后那句“令尊‘永昌’之望”,李明刻意加重了语气。

钱多多的身体猛地一震!如同被一道无形的闪电击中!他看着李明那双清澈而平静的眼眸,看着递到面前那两本沉甸甸的书,听着那番引经据典、却又直指他内心深处那点对父亲敬畏与恐惧的话语…巨大的震惊、茫然、羞愧和一种从未有过的、复杂的情绪,如同汹涌的潮水,瞬间冲垮了他所有的骄矜和怨毒!

他张着嘴,喉头滚动着,想说点什么,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。最终,他伸出微微颤抖的手,极其缓慢地、如同接过某种无比沉重的东西,接过了那本《论语》和那本批注满满的《孟子》。指尖触碰到那粗糙的书页和墨迹,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酸涩感,猛地涌上鼻尖。

他深深地、几乎是仓惶地看了李明一眼,那眼神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情绪,然后猛地转身,抱着那两本书,如同逃离般,头也不回地冲进了沉沉的暮色之中,消失在摇曳的竹影深处。

李明站在门边,望着钱多多消失的方向,望着庭院中那几竿在晚风中沙沙作响的翠竹。暮色四合,竹影婆娑,在地上投下纵横交错的、如同牢笼般的暗影。

沉潜非沉沦,藏锋为砺剑。

今日破樊笼,非以力胜,而以理服,以德化。

这竹影摇曳的庭院,这墨香弥漫的学途,这人心鬼蜮的世间…路,还很长。然,手中之卷,心中之理,足以为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