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是棋子,全是局(2 / 2)

有御史谏言:“圣上若要给北地学子公平的信号,何不准许名列前十的北方学子皆入国子监?”

庆安帝冷笑:“张御史何不看看这杏榜,前十中除了宋家和苏家的小子,还有哪个是北方的举子?”

“至于苏相的小儿子苏应淮,朕没记错的话,早就在国子监了吧,还用得着朕举荐?”

姓张的御史尴尬一笑:“是老臣自作聪明了。”

宋忠贤刚想说点什么,还没开口,赵鹏举的声音就响了起来。

“陛下圣裁!榜首入了国子监,既能显示我大周选贤任能之心,又能让南北学子之龃龉不攻自破,我等甚是叹服啊!”

话落,一种礼部大臣跟着应和。

“陛下圣裁,我等叹服!”

“陛下圣裁,我等叹服!”

这边庆安帝在早朝刚金口玉言,那边批准榜首入国子监的圣旨就马上下达至城西,带头传旨的太监乃是庆安帝身边的禧福公公。

城西小院门前,一整条街巷被街坊邻里围得水泄不通。

宋志明正在书房对着《成康大典》一一做出批注,

茶叔着急忙慌地推门进屋,来不及作礼就道:“公子,几个宫里的太监来了家中,说是要您接旨呢!”

茶叔生怕是宋家又出了什么幺蛾子连累到公子,脸上带着惊惧。

不同于茶叔的惶恐,宋志明显得冷静得多,他安慰了几声茶叔,抬脚走到院外接旨。

禧福公公捧着明黄的圣旨,嗓音尖厉,哑着嗓子宣读完了庆安帝的旨意。

宋志明磕头接旨,脸上没有半点欣喜若狂的浮躁之态。

他安静地示意茶叔按照礼数给几个太监打赏,恭敬将其送出小院。

禧福公公也是皇帝身边的老人了,这么多年来他见过许多人,宋公子面对他们这些常伴皇帝身边的阉人,既没有谄媚之意,也没有轻蔑之态,往后的造化大着啊。

辞别时,老公公脸上的笑意更甚:“宋公子也算少年得志,咱家祝宋公子程鹏万里。”

宋志明闻言,点头道谢,又叫茶叔塞了个大荷包过去。

不同于茶叔的喜极而泣,宋志明看着诏书上“北地学子楷模”几个大字,神色凝重。

看热闹的街坊跑过来道谢,个个脸上一片真挚,但宋志明分明见到,里头还混着几个眼红的落榜学子。

灶房外,厨娘阿衡脸上也扬起了微笑。

这京城里的笑脸背后各有心思。

谁又知道,哪个不是人前装作热络,人后捅你刀子呢。

宋志明攥紧了诏书。

就连他,也不过是庆安帝手里一个不起眼的棋子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