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8章 宋江凯旋大龙迷茫(2 / 2)

“别抬举我奉承我。眼下关键是你得调整心情,等消息就等消息,千万别着急,更别焦虑,还整得睡不着觉,吃饭也少了,都瘦了。看你这样子,两个姐姐都急坏了,心疼啊!我也是这样。你是男子汉,又当着总督,心眼跟针鼻一样大,心胸比娘们心胸还窄,咋能成大事?老话说,水来土掩兵来将挡,天塌了有地接着,真要遇到天大的事,光着急担心焦虑有啥用?所以吧,放宽心,静观其变就是。我敢打保票,梁山军征方腊这第一战,一定会胜。”

大龙:“好,只要首战告捷,后面就都没问题。”

五天之后,梁山军攻打方腊军队的第一战--润州之战的情报来了。果然,梁山军大获全胜,以二万二千人的兵力,消灭了方腊的五万军队。方腊的军队被打死了一个枢密使,三个大将,还活捉了两个大将;而梁山军这边也战死了三名将领,一个宋万,一个焦挺,一个陶宗旺,都是在梁山一百零八将当中排在后面、无足轻重的人物。当然,这也是梁山军招安以来第一次有将领牺牲,并且战死三个,这就可以看出方腊难以对付。

接到情报的这天晚上,大龙、铜锁、谢小强、云娘和王闯,专门搞了个庆贺宴会。宴会上,大龙说:“梁山军征讨方腊首战,虽说是打胜了,但只能说是喜忧参半。毕竟战死了三个将领。但不管怎么说,第一战打胜了,这不就开了好头啊?为后面的战事趟开了路子,也打了个好基础,相信后边定会不断报捷。”

不知是云娘跟大龙说过那一番话起了作用,还是梁山军首战告捷鼓舞了大龙,反正从打润州大捷之后,大龙的心情好多了,睡眠也有了好转,对水仙和二夫人的态度也明显好了起来。自此,一家人又恢复了以前那种和美欢乐的景象。

大龙的主要精力还是等情报、分析情报。根据情报得知,首战之后,宋江和卢俊义就兵分两路,宋江这边吴用是军师,卢俊义那边,朱武任军师,每一仗都打得非常残酷。每打过一仗,大龙就根据得到的情报,把战死的将领记下来,然后跟铜锁议论一番。

对三人震动最大的是昱岭关战役。这一战,史进、石秀、陈达、杨春、李忠、薛永六员将领战死,三千官兵毙命。看过情报后,大龙云娘和铜锁都哭了半天,专门为史进设了灵堂、每天祭拜。他们三人跟史进都有着特殊的渊源和感情。大龙两度随史进学武,铜锁是史进的徒弟兼手下小头领,而云娘,若不是梁山军招安,也许已经跟史进成为了一家人,云娘对史进的好感度,那是不能用一两句话说的清的。正因此,梁山军在征方腊过程中死了那么多将领,三人唯独对史进之死最为悲伤也最为痛心。

梁山军经历了八次大战,历时十个多月,最后在杭州之战中由武松生擒方腊,至此,梁山军征方腊的全部战役结束。事实验证了当初大龙和铜锁的预判:梁山军的损失达到了惊人的程度,一百零二个将领参加征讨方腊,战死了五十九人,在这个过程当中,因病因伤患病之后死去了十人。直至征方腊获胜,梁山军一百零八将仅剩下三十九人,其中有五人留在京城、一人回家奉母没能参战,而实际仅有三十三人,后来又有六人离开梁山军,回到朝廷受到皇上接见的仅有宋江、卢俊义、吴用等二十七人。

就在梁山军与方腊决战杭州的时候,大龙和铜锁的情绪也达到了最紧张的状态。梁山军大胜、方腊义军全部覆灭的情报送到二人手上时,送情报的人气喘吁吁地大声喊着:“重大胜利重大胜利!梁山军大胜!方腊战败处死!”

大龙几乎是跳出房门,跑到院子里去迎接情报人员,哆嗦着双手接过了情报,展开之后,就让铜锁一起阅看。二人看罢,大龙先问铜锁:“完全在我们的预料之中。依你看,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?如何应对?”

铜锁抬脸先望望南方,又转眼望望北方,说:“按照咱们早已做好的预案,到了咱们离开这里的时候了。”

大龙陷入沉思当中,半天才说:“真惨,太惨了!几万士兵捐躯,六十九个将领殒命。梁山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这么一场大胜,为朝廷清除了最后一个大内患,三年时间浴血奋战,为大宋朝消除了内忧外患,这可真是天大的功劳,是绝世的功绩啊!现在,只剩下这十六人,对朝廷来说,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了,难道,朝廷还会......”

铜锁也皱着眉头说:“是啊,十六人,已经不成气候,也没有什么能量了,确实对朝廷来说,没有任何的威胁了,朝廷也不应该再忌惮什么了。可问题是......”

大龙一脸疑惑地问:“还能有什么问题?”

铜锁知道,大龙的思想又要动摇,便说道“我是说,问题是咱并不了解朝廷的情况,也捉不准那些大官的心思啊。皇上肯定是不具体管这些事的。那些大奸臣呢?还是那些人没变呀。您想想吧,他们一直认为一日为匪终生为匪、贼心难改;梁山军把童贯打不过的敌人打败了,童贯不但不感激,反而看作是对他的最大羞辱;高俅有被梁山军俘虏并羞辱的经历,他们能不想着报复?只要他们在朝廷,我觉得梁山军剩下的这些人,就是他们报复的对象,只是时间和时机的问题。而他们只要一遭到报复,那么必然就波及到咱们。请总督你细想往深处想,咱们该怎么办请您定夺。”

大龙听了铜锁这一番话,尽管觉得有道理,却又陷入了十分困惑和矛盾状态。只得说:“先这样吧,我一时有点糊涂。让我好好想想,明天一早我回答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