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安在文化殿读书时, 每日中午都回乾清宫与张蔷一起用膳,亲政后,又习惯带着皇后,到张蔷的慈庆宫用膳,将未能决断的政事,来张蔷处讨主意。
张蔷在慈庆宫的东暖阁旁边,辟了一间书房,同乾清宫侧殿一样,放了一套《永乐大典》,闲暇时,就坐在南窗边,翻阅这些历代经典,准备筛选一批有价值的书籍,刊印出来传之后世。
平安夫妻进入书房,就见母后的桌案上,摊开着一张地图,母后正拿着一本《水经注》,一边翻书,一边在地图上做标注。
“儿臣(儿媳)参见母后,”夫妻二人上前行礼,平安好奇地问,“母后,你看什么书,还要在地图上做标注?”
张蔷放下书册:“来啦?这是北魏时期,哀家的涿州老乡郦道元所着的《水经注》,到如今已有上千年,书上记录的古河道,或干枯,或改道,或有新增的河道,多有变迁。哀家闲暇无事,整理一下,让当地官员去实地考查一番,重新编辑一部大明版《水经注》……”
“母后,这是一项大工程啊,”王瑾说,“为何不交给朝臣们去做?”
“目前朝野内外,都在全力抗灾,以救民为要,等到灾害期过后,哀家也整理出眉目来了,再分派下去,地方官员才抽得开身来。”
“母后考虑的是,”平安上前扶着张蔷的胳膊,“分派官员去考查,是以后的事,儿臣今日就有事请教母后,母后快过来这边坐。”
边说,边将张蔷扶到窗边的沙发上坐下:“母后坐这里,这里舒坦。”
这沙发还是王瑾的嫁妆,共有三套,一套孝敬了慈宁宫的张嫣,一套摆在了张蔷的书房,最后一套,摆在坤宁宫的正厅里,帝后二人常常在那里围炉煮茶。
估计舜华夫妇早就算好了宫里的需求,才如此陪嫁的吧。
王瑾接过姜姑姑递进来的茶水,为张蔷和平安斟了一杯茶:“母后请用茶!”
待张蔷坐定,平安迫不急待地掏出那份列表,摊开来道:“母后,这十六人都是请求致仕的,你帮儿臣掌掌眼,看看哪些能留,哪些可准?”
张蔷就着平安的手,快速浏览了一遍,问平安:“皇帝用什么标准来选择哪些人该留,哪些人该放?”
平安道:“儿臣主要看他们的身体状况, 久病体弱的,都应该准许致仕养老。”
张蔷对王瑾道:“皇帝是个善良的孩子。”
平安还来不及高兴,张蔷转头就对他道:“平安,你是帝王,对于这些请求致仕的地方官,你首要考虑的,是这些人离职后,对地方稳定的影响,其次要考虑的,是有没有合适的接班人?对他们的身体状况,应该放到最后来考虑。”
她指着陕西巡抚陈奇瑜的名字道:“据哀家所知,陈奇瑜的身体状况就很好,他在陕西为官多年,打击土匪山贼,赈济灾区百姓,组织灾民迁徙辽东,对西北的稳定,做出了重要贡献,哀家视之为西北柱石,对这样的官员,皇帝应当温言挽留。
又如左都御史朱燮元,在西南剿灭奢安之乱,治理西南有功,但他年纪大了,又调回了朝廷,他致仕,对西南的政局没有影响,皇帝应该予以嘉奖,准他致仕,鼓励他回家着书,将他在西南执政的经验教训,编纂成册,以飨后进……
再如这个熊文灿,在两广总督任上,无功无过,只要朝廷安排好得力的接班人,他的致仕,对地方政务就不会有影响。”
说完,将纸页折起来,交回给平安:“是否允准,一切以稳定地方为标准,中央朝廷的几位,端看有没有得力的接替者为要,皇帝自去斟酌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