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7章 联匈奴,袁本初全力一搏;见长子,(2 / 2)

“夫人此言,郭某不敢苟同。”</p>

“立嗣大事,不可不慎,臣子为主分忧,亦是分内之事。”</p>

“郭某一心为主,岂能不过问此事?”</p>

哼~</p>

刘氏闷哼了一声,正欲再言。</p>

袁绍却道:</p>

“好了,公则此言有理。”</p>

“今大敌当前,吾当先灭取河南,再议定身后之事。”</p>

“汝便先带显甫下去罢!”</p>

“夫君!”</p>

刘氏娇哼一声,还想争取。</p>

袁绍却已阖上双眸,冲她挥了挥手。</p>

刘氏知此事再难争取,只得作罢。</p>

一经出营,立马找到了拥戴袁尚的大臣逄纪。</p>

“今吾等已至黎阳,适才欲要议立立嗣之事,不想被郭图狗贼拦阻。”</p>

“汝有何策,可使显甫继位?”</p>

逄纪忙躬身道:</p>

“夫人勿忧,吾自有计,可使三公子继承大位。”</p>

刘氏大喜,即命逄纪去办理此事。</p>

逄纪即入营去见袁绍。</p>

袁绍问及缘由,逄纪便献策道:</p>

“主公,今我军军威新挫,不可马上再战。”</p>

“愚以为,可先遣审公于邺城筹办粮草,以备军需。”</p>

“然后再与曹刘决战,争夺中原。”</p>

袁绍点了点头,沉声道:</p>

“吾已有此意,汝可为孤道其详。”</p>

逄纪便道:</p>

“吾军虽然新败,然大势仍在我河北。”</p>

“冀州尚有二十万可征调男丁……”</p>

话还未说完,袁绍立马打断道:</p>

“战起年年,百姓苦不堪言。”</p>

“昨日审配向我禀报说,冀州诸多郡县皆有叛乱之兆,此必因百姓疲于战事之故。”</p>

“是以,不宜再从冀州征召众多壮丁,否则农事尽废,必生祸端。”</p>

按照曹操给《孙子兵法》的注解,</p>

一支十万人的军队,只要是远征,至少需要三十万的民夫才能供养。</p>

也就说官渡之战期间,袁绍看似只出动了十万人马。</p>

事实上,大后方也有大量的人员流动。</p>

这当然会造成生产力脱节。</p>

所以截至目前,冀州不少郡县都发生了叛乱。</p>

尤其以黑山军首领张燕为首,</p>

这厮趁着官渡战事,大量煽动百姓叛乱,加入他的黑山军。</p>

虽然听说了张燕已暗中与徐州签订同盟条约,但这波战事,无疑使他发了波横财。</p>

虽然张燕人数庞大,但也只是打打游击,对袁氏的统治构不成太大威胁。</p>

不过光是放他在那儿,就很膈应人。</p>

逄纪连忙解释说道:</p>

“主公宽心,倒不必尽征冀州男丁。”</p>

“俱吾估算,吾等尚可从冀州征召两万民众,以备来年战事。”</p>

再从冀州抽调两万成年男性,是冀州目前所能够承受的极限了。</p>

再多征一点,都会爆发大量的叛乱。</p>

“高干将军在并州尚两万人马,今可使人联络匈奴单于呼厨泉,相约攻取关中之地。”</p>

“以制曹刘西线之兵。”</p>

并州高干的人马虽然不多,但战力彪悍。</p>

而高干本人作为袁绍的外甥,也是文武双全,颇有才能。</p>

最重要的是,南匈奴的单于栾提呼厨泉与袁氏的关系不错。</p>

甚至严格意义上讲,呼厨泉本身就是袁氏的半个臣子。</p>

只有袁绍一声令下,呼厨泉极大概率会出兵襄助。</p>

之前袁绍优势极大,仅冀州之兵就有十余万众。</p>

故而压根没有考虑过并州,还有匈奴雇佣兵。</p>

何况袁绍本人性格自负,也不屑于用蛮夷之兵。</p>

但官渡一场大火,将袁绍的优势打尽。</p>

为了尽可能多的弥救找补,袁绍也只能低下他高傲的头,让匈奴人配合他们出兵了。</p>

“……善,就传我令。”</p>

“命高元才即刻联络匈奴人,配合吾来年进兵,攻取关中之地。”</p>

“以制曹刘西线之兵。”</p>

按袁绍的构想,并州高干配合匈奴雇佣兵,少说能够出动个五万人。</p>

这五万人还大多是骑兵为主,战力不可不谓彪悍。</p>

曹刘不可能不设重兵来守御关中,不然西线守备就会全面陷落。</p>

袁绍甚至认为,为了守御关中之兵,曹操甚至没办法配合刘备来抵挡自己的主力。</p>

如果曹操跑去关中迎战高干了,那就只剩下刘备一人跟自己打了。</p>

袁绍的压力会消减很多。</p>

“明公,吾等尽出并州之兵,绕袭河南西路。”</p>

“须要防河南贼军,亦派兵绕袭我军后背。”</p>

逄纪的声音再次传来。</p>

袁绍眉梢一扬,立马明白了他说的是哪个地方。</p>

那就是已经被李翊攻下的青州。</p>

黄河以南的青州之地,已尽数为刘备所有。</p>

青州毗邻他的冀州大本营,现在只剩下平原、乐安两郡作为缓冲带。</p>

一旦徐州军大量北上,就有可能直接绕袭袁绍后背偷家。</p>

所以逄纪才说必须慎重。</p>

“……不错。”</p>

袁绍一颔首,对逄纪的话深以为然。</p>

逄纪趁势说道:</p>

“既然青州防务至关紧要,须派遣心腹之人镇守。”</p>

“不可再遣如张郃、高览之流前往,徒然将土地拱手让与他人。”</p>

一听张郃、高览两人的名字,袁绍顿时大怒。</p>

“孤早看出此二贼有反意,待孤灭取河南之后,势要手刃二贼!”</p>

“……不过。”</p>

话锋一转,袁绍又道:</p>

“元图所言颇有道理,先前正是因青州战事失利,方引发此一连串变故。”</p>

“故而此次镇守青州之人选,确需慎之又慎。”</p>

如果不是青州丢的太快,李翊就不可能腾出手来,协助曹刘镇守官渡。</p>

如果曹刘少了李翊这一路兵马,就不可能抗自己半年之久。</p>

如果不是河南人扛了半年,自己也不会因为乌巢失火而缺粮。</p>

……唉,可惜世间没有如果。</p>

“此前大公子为青州都督,威震齐地。”</p>

“今何不使大公子前去镇守青州?”</p>

逄纪图穷匕见,他想借着这次机会把袁谭调离袁绍身边。</p>

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袁绍身体快不行了,一旦他哪天突然嗝屁。</p>

那就在他身边的儿子,无疑会是最有机会继承大位的人。</p>

袁绍未疑有他,只想着袁谭虽然性刚好杀,但军事才能还算出色。</p>

当年正是他北排田楷,南驱孔融,占据了大半个青州。</p>

最重要的是,这是自己亲儿子,信得过。</p>

不会再出现张郃、高览那样的通敌行径了。</p>

果然,还是得用亲信呐。</p>

“……善,就依照元图的意思。”</p>

“可传命显思,让他即刻去往平原,守御青州,不得有误。”</p>

“……喏。”</p>

逄纪唇角微微翘起,心中已知大事将成。</p>

很快,袁谭便接到了命令,以为是袁绍直接下达。</p>

袁谭不好违背,当即便起身出发,去往青州了。</p>

待郭图闻说后,打算出面劝阻。</p>

想教袁谭,可以父亲染疾,儿不能远离为由,不去青州赴任。</p>

但等郭图到时,袁谭已经出发。</p>

“唉!”</p>

郭图气得直跺脚,暗骂一声竖子不足与谋。</p>

辛评同为嫡长子派,急问郭图,是否去追。</p>

郭图道:</p>

“若大公子尚未离去,我等尚可劝说其留下。”</p>

“今已远离,纵是追上,又如何好再回来?”</p>

辛评分析道:</p>

“若是中有变故,为之奈何?”</p>

郭图沉吟半晌,道:</p>

“我等且先留在此处,观察动向。”</p>

“万一有变,权且按住,然后秘密通知大公子回来继位。”</p>

言外之意,万一袁绍死了。</p>

他们这帮人就先把袁绍的死讯封锁,然后派人通知袁谭赶快从青州回来。</p>

咱河南帮,高低得把你抬上位去。</p>

辛评觉得有理,现在他们留在这里才是最好的做法。</p>

于是,便将这个想法一并告知了其余的袁谭长子派。</p>

众人皆表示,若当真有变故,大家都一定会全力助袁谭上位。</p>

一场联盟,悄然在黎阳建立。</p>

……</p>

战事告一段落,徐州军总算得以卸甲回乡。</p>

大家都离开家很久了,一经回徐州,便迫不及待回去和妻儿团聚。</p>

刘备也认真思考李翊的建议,回到府邸跟袁瑛商量生孩子的事。</p>

至于李翊,他第一时间没有回府。</p>

而是先去了一趟治所。</p>

因为他知道,自家将领的封赏,都是曹营、刘营各自的老板决定。</p>

但河北降将,却必须谨慎安抚。</p>

于是写了篇表文,请求册封河北的“有功之臣”。</p>

许攸表奏为议郎。</p>

张郃拜为偏将军,封都亭侯。</p>

高览拜为偏将军,封东莱侯。</p>

至于两人所带来的部曲兵马,仍旧由自己统领。</p>

待把三位河北重臣安抚好以后,李翊这才安心回到家。</p>

郯侯府早就知道了李翊将要回府的消息。</p>

将近一年未见,麋贞亲自带着全府上下所有人,出府门外迎接。</p>

李翊身着锦衣玉带,风光无限地回府。</p>

麋贞站在府门外,遥望见李翊的一瞬。</p>

眸光微闪,忍不住要上前。</p>

只是将要迈出步子的一瞬,却又不想失了礼仪,只得强忍着停驻在原地。</p>

“恭迎君侯回府!”</p>

待李翊走至近前,众人齐声行礼。</p>

李翊颔首,示意众人起身。</p>

先走至麋贞跟前,启声道:</p>

“吾并无大碍,贤妻安心便是。”</p>

一年未见,麋贞也没想到再次见面,听到的会是这句话。</p>

强忍泪水在眼珠里打转,有些许沉默,别开目光,柔声道:</p>

“我岂能安心?”</p>

李翊鲜少见着麋贞情绪这般波动,一向口灿如莲的他,竟一时也找不到话说。</p>

或许,这正因了苏轼的话,</p>

——“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”</p>

麋贞顿了顿,兀自道:</p>

“夫君不在君侯府,妾身自会打理府上事务,夫君不必操心。”</p>

“辛苦了。”</p>

李翊回了一句。</p>

麋贞摇了摇头,“妾知夫君远征一年,尽与刀兵相伴。”</p>

“所食者,征尘耳;所饮者,血水耳。”</p>

“常年营旅之中,饱经风霜之苦。”</p>

“比之夫君,妾身这点苦累算不得什么。”</p>

“……只要夫君开口,我定会竭尽所能。”</p>

说完,目光不觉与李翊相撞,却又倏然止了声息。</p>

眼底隐隐闪过一瞬恸切,而后复又垂下眼眸。</p>

李翊执其手,轻轻拍了拍,目光逡巡一圈,问道:</p>

“……怎不见莹妹?”</p>

说来,李翊最为内疚的,还是袁莹母子。</p>

为此,他还在回徐州的街道上,买了些小物什。</p>

虽不算贵重,但是自己亲自挑选,权表一番心意。</p>

麋贞掩唇一笑:</p>

“莹妹妹知夫君要回来,亲自下厨,要给夫君做一道菜。”</p>

“哦?”</p>

李翊扬眉一笑,“我倒不记得莹妹什么时候学过做菜了。”</p>

“凡事都有第一次,夫君请进府说话。”</p>

李翊便跟着麋贞等众,一并回了府邸。</p>

一进门,李翊径直先往厨房去了。</p>

到时也不叫下人通报,径直便走了进去。</p>

正见着袁莹与桃红皆在此处。</p>

……</p>

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