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夫当国
平辽侯暴怒之后不仅没有减少,反而越来越多。</p>
在康监军一番神操作下,京师百官都被吓成软骨头。</p>
出于本能,大家都选择站在开原这一边,与朝廷渐行渐远。</p>
文官们或是为了自保,或是为了所谓从龙之功,越来越多人开始鼓吹平辽侯监国。</p>
两京一十三省,除了南直隶、湖广、福建,其他各省巡抚、知府对平辽侯监国都采取中立态度,既不支持也不反对,只有山东各府坚定支持平辽侯监国,尤其是登莱两府,将平辽侯比作是三杨孔明一样的存在。</p>
从全国各地发往京师的奏章塘报,先是在六部汇总,然后发给内阁,再由内阁送到司礼监,最终集中到左安门瓮城刘招孙的案几上。</p>
刘招孙每日翻阅的奏章多达千份,他从辰时起床,梳洗过后,便开始忙碌,一直忙到午夜子时,很多时候饭都吃不上一口。</p>
朱元璋把丞相制度取消后,皇帝手中权力空前集中,面对每日堆积成山的奏章,能够坚持常年无休坚持007的皇帝,实属罕见。</p>
所以,明、清时代,皇帝被累死也是常态。</p>
刘招孙还不是皇帝,甚至不承认自己是权臣,然而京师百官见到他都像见了鬼一般。</p>
全国发往京师的奏章,无人再敢批复。自从康应乾上次在大明门前上演逼宫大戏后,司礼监和内阁更加收敛,几乎已经没有了存在感。司礼监幸存的公公们不敢僭越,叶向高他们更不敢。</p>
发往京师的奏章,阁臣都不再查阅,只是借口“延续旧例”,让平辽侯查阅。</p>
其实所谓旧例,不过才区区几天时间而已。</p>
权力转了一圈,最后又落入平辽侯手中。</p>
这些天奏章中,约有三分之一是请求信王延迟亲政,将军国大事先托付于平辽侯。</p>
三分之一的奏章指名道姓攻击冯皇后擅权,弹劾她率领勋贵等人,千方百计阻挡平辽侯监国,冯皇后此举乃是僭越,妄想垂帘听政。</p>
刘招孙每日上疏,替自己辩解,表示不想担任什么监国。</p>
平辽侯越是拒绝,劝进的官员便越多。</p>
朱由检则全程冷眼旁观,大行皇帝丧礼未成,他还没正式继位,不算是大明天子。</p>
更重要的是,京师百官也没几个人真拿他当皇帝。</p>
倒是冯家几个勋贵,不停上蹿下跳,和那些劝进的百官们唇枪舌剑,反对平辽监国,要求信王立即继位。</p>
双方就这样你来我往折腾了五六天,直到京城爆发一起刺杀事件。</p>
五月二十五日,一直坚定反对平辽侯勤王的定西伯冯唯忠被人刺杀于家中,一起被杀的还有他的两个妻妾,据现场侦查,凶手不止一人。</p>
京师哗然,百官惊惧。</p>
原本就紧张危险的政治氛围更加凝重。</p>
平辽侯派出开原情报局联合三法司兵马司,在全城展开搜捕。</p>
最后,两名凶手自己到刑部衙门投案自首。</p>
两人不等审问,便对刑部官员供认不讳,自称是平辽侯的追随者,不忍见平辽侯受辱,决定一死报效平辽侯······</p>
此言一出,舆论哗然。锦衣卫和刑部都不敢接这案子。</p>
大家都认为这两个刺客是刘招孙派来的,为的是杀鸡儆猴。</p>
刘招孙无语。</p>
他真心没有安排任何人行刺对手,于是让裴大虎沈炼去刑部细细审问。</p>
刑部官员很爽快将这烫手山芋丢了沈炼。</p>
一番审讯后,确认两人没有受任何人指使,真如他们所说,是自发的行动。</p>
平辽侯听说后,仰天长叹:</p>
“好了,这下本官真要成董卓了,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。”</p>
两名刺客被擒拿的第二日,京师又发生一起刺杀案件,对象还是勋贵,好在这次是刺杀未遂。</p>
刘招孙这才知道权力游戏的可怕,他下令依大明律将三人斩首。</p>
他忽然想到明治维新后几十年间,岛国军部一系列暴走行动,最后导致国家完全失控。</p>
这种刺杀行动当然不能被鼓励。</p>
好在开原各军中还没有人敢以身试法。</p>
斩杀三个狂热分子后,京师恐怖刺杀逐渐平息。</p>
然而刘招孙奸臣贼子的形象怕是再也洗不干净了。</p>
他最后安慰自己:事已至此,只有顺势而为,走一步算一步了。</p>
顺势而为的结果是大明王朝的权力进一步开始向平辽侯手中集中。</p>
在群臣的强烈谏言下,平辽侯的大帐从左安门瓮城搬到了富丽堂皇的太师府。</p>